當前位置:首页 > 知識百科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讀後感

Q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讀後感或評析!!!急!

讀後感:
剛在讀書時間里看完了《萬箭穿心》這篇文章,熱熱的天氣里,禁不住打寒戰。
母親對孩子那樣的付出,結果被孩子恨到如斯地步。是孩子錯麼?小時侯的那些傷害,是一輩子的記憶;是母親的錯麼?那樣的處境,那樣的見地,作為女人我不認為她做的過分……
女兒現在2歲多了,從不滿周歲開始,我和老公連大聲爭執都不行,聲音大一些,那小丫頭利馬趴地上嚎啕大哭,更別說吵架了。姥姥說女兒上輩子應該生在吵鬧的家庭,所以這輩子在我們家特別忌諱。為了女兒,我和老公都很注意,不管對方是對是錯,對孩子來說,父母都是最親的人,在孩子沒有判斷能力的時候,給對方也給自己留足面子。
朋友的女兒3歲多了,去年兩人離婚。從朋友懷孕開始,兩人就一直在鬧。孩子剛生下來,朋友為了不給孩子造成影響,堅持沒離。誰知到孩子2歲的時候,就能給爸爸打電話說,你要聽話喲!不聽話我和媽媽都不要你了喲!當著朋友的面說,我不要爸爸,只要媽媽。沒什麼了不起!聽得朋友潸然淚下……今年春節的時候,兩人終於沒忍住,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小小的孩子嚇得連哭都不會了。朋友說看著孩子那樣,終於下定決心離婚。當初為怕傷害還沒離,現如今還是傷害到了。
表姐的女兒今年6歲。前幾年回家看她的時候,特別皮的一孩子。今年回家看到她,整個下午幾乎都聽不到她的聲音,小小身子感覺就是皮包骨頭,讓人看著尤其心疼。後來聽家人說,表姐夫婦鬧離婚,這孩子旁邊看著,慢慢的就越來越沉靜,也不好好吃東西了。兩個大人鬧的兩敗俱傷,孩子也傷害得慘不忍睹了……
不得不承認,家庭環境,父母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父母間的不和睦,即使在孩子面前面和心不和,也能被孩子感知到呢。怎樣使孩子有一顆能承受的心,是每個父母的難題啊。
說完孩子,再說說母親。小說里那位母親,對自己孩子的付出,不可謂不多。有一個感覺,在人情世故和付出方面,有的時候讀書多的人,反而不如沒怎麼讀書的人。讀書越多,越冷漠呢。父母一味的付出,而不要回報,對孩子不是種好事。
剛結婚時,就感慨過,養狗比養孩子好。養狗我不管怎麼寵它,都沒問題,也沒責任;但孩子不行,她的一言一行的養成,我都必須負責。為人母後,這種感覺越發深刻。小小的女兒慢慢長成,以為世界本就是圍著她轉,稍不如意,就哭成傾盆大雨。順著她,雖然當前能得開懷一笑,但以後如何;逆著她,小人兒哭的哽咽難言,心疼不已。每次都是左右為難。即怕她太天真,不知世間憂慮;又怕她小小年紀就知事明理,少了童真。為人母,難啊……
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母親與孩子相處的失敗。沒有溝通,只有付出與誤會。母親苦,孩子也苦。作為一個母親,培養一個心理、生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輩子去琢磨的事情啊!

Q2: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讀後感200字

幸福不會時時等著你,愛你的和你愛的人不是隨時可以出現,請你學會珍惜。當一個深愛著你的人為你而改變,那是因為他愛你,當你遇到一個人,他為你收起他的頑固脾氣;也因為他愛你,他把你的興趣也變成是他的興趣時……還是因為他愛你. 喜歡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無悔的付出 ,都認為是值得的,只要能和相愛的人在一起。 其實我們的身邊都有一些這樣的人,只是(你.我.他)還沒發現,最懂你的人,總是會一直的在你身邊守護你,不讓你有一絲的委屈;真正愛你的人,也許不會說許多愛你的話,卻會做許多愛你的事。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這樣的人的話,請你好好珍惜……。 請你記住!摘不到的星星,總是最閃亮的,溜掉的小魚,總是最美麗的。錯過的電影,總是最好看的,失去的情人,總是最懂你的。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個想要尋找的人,一但錯過了,就在也不會回來。 如果愛上,就不要輕易說放棄。鬧別扭了,可能你後悔一陣子;但是你放棄了,可能使你後悔一輩子。經歷過愛情的人生才是美好,經不起考驗的愛情是不深刻的。美好的愛情使人生豐富,經的起考驗的愛情才是完美的..

Q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讀後感

弗羅姆認為:“嬰兒需要母親無條件的愛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關心;6歲以後的兒童開始需要父親的愛、父親的威信、父親的指點和忠告。”而父親的愛不同於母親的愛,它是有條件的。父親有條件的愛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是私有制的產物。弗羅姆認識到父愛和母愛的不同,並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父愛的性質,這典型地體現了弗羅姆的學術淵源———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既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又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與弗洛伊德一樣,精神病理分析是弗羅姆心理分析的重要角度,他說:“心理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就在於,首先以依戀母親為中心,再發展到以依戀父親為中心,最後把這兩種依戀結合在一起。神經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順利地發展這三個階段。”父親和母親都是成熟的人,他們成為兒女效仿的典范,他們的愛使兒女最終獨立並建立自己的權威,這是人成長的理想狀態。弗羅姆指出父親的愛和母親的愛有著明顯不同的職責:“母親有職責給兒女以生活中的安全感;父親有職責教育和指導兒女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對付那些他們生活在具體社會環境中所面臨的問題。”今天的中國,城鎮中的年輕母親多為職業婦女,與男人一樣從事社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男女平等,也因此一定程度上有著男女性格的自然融合。所以,傳統認為由父親對孩子施行的影響和教育也可能由母親來完成。但男女性別差異是由生理基礎決定的客觀事實,因此,總體來說,弗羅姆所說的父愛與母愛的差異,基本還是符合現狀的。不過,更多的家庭,往往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就由父母親一同對孩子施行影響和教育。事實上孩子未必在6歲以後才需要父親的愛。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兒童出生後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兒童的許多缺陷,後來之所以不能治愈,是由於在形成一個人的主要功能的最主要時期,即3歲至6歲的幼兒時期被忽視而造成的。”確實,0-6歲是個體生理與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腦的發展是幼兒心理發展的生理基礎。在腦的重量方面,三歲時約重1000克,到幼兒期結束(6歲)時增長到1250-1300克,接近成人腦重的最低水平。”“4至7歲是大腦皮層細胞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也是大腦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客觀現實在大腦皮層的烙印特別深刻,因而這個時期也是進行教育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不僅一些基本的習慣已經形成,而且智力、情感、意志、社會性以及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特征也基本發展。所以在6歲之前對孩子施行為人處世以及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的引導是必要的,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的發展,後來的引導和矯正將事倍功半 感動要哭!!

猜你喜歡

更多